日本目前是否还有自己的超一线服装品牌?或许有不少人能列举山本耀司、三宅一生、Commedes Garçons、Sacai等品牌,但这些品牌并非日本本土制造。在日本大学的品牌创建、市场营销等课程中,教授们仅表示“如何与顾客沟通”很重要,但不会将“产地”列为重。这一思维模式不同于注重产地的欧洲。
截至2014年,日本服装国产率已下滑至3%,这一现实让众多的日本工厂面临危机,甚至破产倒闭。日本的服装生产巅峰期是1990年,当时的服装国产率为50.5%,约有100万人在工厂工作。该数据在此后不断下滑,2005年,服装工厂工人人数已下滑至40万人。
快时尚的兴起是日本服装生产行业快速衰退的原因之一。消费者开始偏向低价格商品,高品质和高价的商品销售出现下滑。1991年,日本百货店行业销售额达到峰值9.713万亿日元,2016年,该数据已下滑至5.978万亿日元。日本百货店协会的调查显示,快时尚是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。
此外,工厂和消费者之间,还有层层的中间商,最终导致分包工厂难以获得利益。一般来说,工厂的收入约为产品售价的20%。售价较高的商品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工厂利益,但价格战的出现快速侵蚀了工厂的利益。
1990年,日本开始进入通货紧缩,各家工厂开始削减成本,“海外研修生”((指日本为了保障企业劳动力,接收外国劳动者的制度))逐渐成为了支持日本制造的中坚力量。201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,约有1.2万的研修生从事与服装、纤维制品生产相关的工作。这一情况产生的大背景在于:薪资偏低的缝纫行业难以聚集日本本土的人才,只能依赖研修生。
但这一情况导致了一种死循环:好不容易上手的研修生在为期三年的进修生涯结束后便要离开,工厂只能招聘和培养新人,与“将技术传给后人”的理想渐行渐远。此前去往日本当研修生的多为中国人,因近年来国内工资增长,人数逐渐下滑。目前大部分的研修生多来自越南、缅甸等国家。但当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准上涨,日本会再次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。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确保工厂的利益,提高劳动者的薪资,聘请能长期工作的本土居民。
因人口老龄化、少子化等原因,如何用好在日本的海外劳动力成为服装行业的一大机遇。截止至目前,留日外国人约有270万,其中220多万人来自亚洲。此外,日本的“奢侈品牌热”已成为过去。原LVMH集团日本董事遣田重彦表示:“LV是一个很棒的品牌,但现在已经不是全身LV就是潮流的年代。”
这或许是日本时尚复兴的契机。日本首个主打“日本制造”的互联网品牌Factelier创始人山田敏夫表示,振兴日本服装行业需具备三个要素:关注市场,拥有自主性,投资低效率的手工生产。
关注市场
尽管日本制造产品的品牌颇受赞誉,但设计方面还有待改良。在保证技术的前提下,品牌提供的商品一定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。“意大利和法国的工厂都会考虑市场、流行趋势等因素后安排生产。”
自主性
日本的工厂多采用分包生产模式,因此都是根据合作方提出的样式、质地等要求进行生产。品牌如果想要独立,就必须脱离这种模式,培养自己的缝制、打样技术,真正拥有对产品的掌控能力。
投资低效率的手工生产
在中国、越南、缅甸等国家,拥有大量资本的企业引入最先进的机器,高效生产大量的服装。但劳工成本高昂的日本应寻求差异化,采用老式的动力织机、耗时的染布技术。如像岗山的传统工厂一样,生产为Chanel、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牌所用的丹宁布。“其它工厂也应该如此,投资低效率的手工制作,提高产品本身的附加值。”